
学校简介
院系设置
学科专业
奖励资助
考分查询
计划查询
招生章程
浙江海洋大学位于东海之滨的“千岛之城”舟山市区,毗邻国际大都市上海市、国际港口城市宁波市和“海天佛国”普陀山。学校创建于1958年,198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理学、农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发展的省属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藏书13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7500余万元;教职工近1200人,其中专任专师6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3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0余人;全日制在校学生14000余人,其中浙江海洋大学创建于1958年,始名舟山水产学院,1975年更名为浙江水产学院,1998年与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浙江海洋学院,2000年之后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相继并入,2016年更名为浙江海洋大学。近60年来,学校数易校址、历经变迁,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及全国科学大会奖9项,积淀形成了“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权资格,以海洋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总占地面积2596.88亩(其中海域使用面积720.02亩),校舍建筑面积46.13万平方米,纸质图书163.91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3.20亿元,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6133人。现有省一流学科A类2个、B类7个,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海洋科学位列全国同类学科第5;拥有海洋科学、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交通运输工程、农业2个专业硕士学位种类,并具有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本科专业48个,其中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有4个省优势专业、9个省重点(建设)专业、6个省新兴特色(国际化)专业,10个专业列入第一批次招生。现设有11个学院,有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创新应用研究院、东海发展研究院3个跨学科科研机构,举办独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主校区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长峙岛,枕山环海,风景宜人,是求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1281人,其中专任教师77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4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13人、其中正高级技术职务141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以及双聘院士33人,入选省“千人计划”、省“钱江学者”、省“151”人才工程等74人。现有省级教学、科技创新团队9个。学校为教育部海洋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现有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船海与港航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海大—扬帆集团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洋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共建)以及国内首个海岛野外生存教学实验基地。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近5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性竞赛中获国家级奖94项、省部级2620项,获2014年农林渔牧食品类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第1名,获2015年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二等奖,学校列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系列调查报告集《蓝色报告》得到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来信肯定。“海洋文化”被评为浙江省高校首批校园文化品牌。涌现出“2010感动中国候选人物”钟杏菊、“浙江骄傲人物”刘凌云、“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徐方成、“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段自豪、“浙江省十佳大学生”李彬彬等一批优秀校友。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是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共建)。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建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有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近5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4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74项,到校科研经费年均8805.87万元、2015年超1.25亿元。主持完成了我国首部的海域基准价核定标准《浙江省海域基准价核定规程》、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地方标准《浙江省海域评估规范》,完成世界首个石首鱼科鱼类--大黄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1名教师连续列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等省部级奖56项。拥有西轩渔业科技岛,“浙海科1号”进入国家海洋科学考察船序列,“浙渔科2号”正在建造。出版《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人文社科版),建有国家海洋出版社浙江分社。浙江省海洋科学与技术学会、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会挂靠我校。
学校高度重视地方服务工作。共建有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正在筹建省级大学科技园,与浙江沿海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内大院名校组建了一批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建有海洋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拥有国家级计量认证、海域使用论证(乙级)、渔业船舶设计(乙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乙级)、测绘(丁级)和浙江省海域评估、浙江省海域基准价核定等资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及渔业、石油化工、船员、国际商务英语、教师教育等专业技能培训,拥有船员质量体系、27个船员适任证书(含无限航区一等船长和轮机长)培训、远洋渔业船员一级培训、石油化工职业技能鉴定、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二级培训等资质,设有浙江省远洋渔业培训中心、中国石化销售公司舟山培训中心等培训组织。是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办学。拥有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国(境)外4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关系,建立了8个中外(境外)合作实验室、研究中心,与日本东京海洋大学、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意大利比萨大学等一批高校联合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项目。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双学士项目,与意大利比萨大学合作举办海洋生物学专业双硕士项目。海洋科学本科专业为浙江省首批国际化专业。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培养单位资格和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资格。
当前,学校正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部署,紧密结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发展需要,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协同创新,推进国际合作,深化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加快提升学生竞争力和教师影响力,力争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海洋大学,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研发平台、海洋高新技术孵化园区、海洋科技引智载体和海洋人文社科研究中心。独立学院学生近6000人,成人教育学生1000余人。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设有海洋科学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举办独立学院——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开设有海洋科学等37个本科专业,海洋生物学、捕捞学等硕士学位点,渔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农村与区域发展等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建有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20余家科研组织,开办浙江省远洋渔业培训中心、中国石化销售公司舟山培训中心等6家培训机构。
办学50年来,学校始终立足海岛,置身于海洋经济建设第一线,强化服务区域海洋经济的理念,在“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校训引领下,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务实、敢于争先”的海院精神,以“海”为主轴,以“渔”和“船”为两翼,做好做大“海”字文章,分层次推进科技海洋和人文海洋的协调发展,积淀成海洋办学的鲜明特色。
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先后通过了浙江省高校文明校园评估、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和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交通运输部航海类专业办学条件验收。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优化实践教育环节,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学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级项目,36个教学建设项目列入省级项目;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海洋技术、生物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学生课外科技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在全国、全省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殊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系列调查报告集《蓝色报告》得到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现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充分肯定;涌现出“浙江骄傲人物”刘凌云和省级“优秀志愿者”吴东昌等一批先进青年学生代表。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支撑,推动特色办学,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全面提升科研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省部级奖70余项,发表、出版了一批高水平论著。先后承担了“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岱衢族大黄鱼养殖产业化技术研究”等国家“863”计划5个项目,为地方海洋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渔民转产转业及深海网箱养殖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及名优水产增养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列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船舶与渔具水动力实验室是浙江省惟一用于船舶模型试验的大型实验室,承担了若干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浙江省船舶工业发展解决了生产与技术问题。学校紧紧抓住海洋开发的有利契机,重点打造海洋生物与养殖工程技术、渔业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船舶工程与机电配套技术、海洋经济与海洋管理、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现代海洋渔业技术、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海洋化工与石油储运技术、港口工程与海洋运输技术、数字海洋与新兴海洋技术等10个学科领域的优势。现有捕捞学、海洋生物学、行政管理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浙江省海水增养殖省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等2个省级学科平台。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学科和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充实人才力量,优化队伍结构。坚持以人为本和重才爱才的工作理念,形成了吸引人才、尊重人才、关心和支持人才的良好环境。先后有27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15人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15人次入选舟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人入选舟山市新世纪111人才工程,17人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专家,30人入选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交流渠道。与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白俄罗斯、挪威等40多个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学生留学国外已成为稳定的合作方式,建立了海洋科学国际合作基地。与国内众多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全面合作,加强了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